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人民日报发表。雷锋说过“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他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为集体、为人民做了大量的好事。雷锋离开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但雷锋精神从未远去。向雷锋同志学习!
今年3月5日是第56个学雷锋日,也是第20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推进建设文明、开放、富裕、美丽昆明这一中心任务,将雷锋精神融入“担复兴大任、做时代新人”主题实践活动中,努力实现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时代化和常态化,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市直各学校在团市委的号召下,在3月份集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三月春光,草长莺飞,万物复苏
3月5日,我校志愿者在校团委书记孟靖林老师的带领下,对校外的共享单车进行整理。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十分认真。虽已到春天,可昆明的3月依旧透露出丝丝凉意。但这并不能阻挡同学们的热情。
经历了一晚上的辛苦,同学们终于将共享单车摆的整整齐齐。
志愿服务活动是我们和春天不变的约定
雷锋精神”薪火相传,不同时代赋予了“雷锋精神”不同的含义。新的时代,我们一如既往地需要“雷锋精神”。
60年代,雷锋=真善美
人们用“席卷中国”来形容60年代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行动热潮。在当时人们的眼里,“雷锋”两个字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雷锋精神成了“真善美”的象征。
70年代,雷锋=爱憎分明
“爱憎分明不忘本”是70年代雷锋精神的精髓和符号。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宣传雷锋精神强调的是他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
80年代,雷锋=钉子精神
学习雷锋的“一切行动听指挥”、“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和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将雷锋精神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这些概念成为那个时代学习雷锋精神的主旋律。
90年代,雷锋=爱岗敬业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济改革进入高潮。时代变了,雷锋精神在这一个时期的诠释也就发生了变化。1991年江泽民在一次讲话中指出:“雷锋精神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事业无私奉献。”随后,学雷锋活动重点转移到了“在岗位上体现出奉献精神”,先后涌现出不少像李素丽这样在平凡岗位上做出成绩做出贡献的“岗位模范”。
新世纪头十年,雷锋=公民精神
在一个文明的现代社会,一个公民需要以精神信仰作为人生灯塔,需要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的社会公德,需要敬业创新的职业道德。从这个意义上说,“雷锋精神”就是公民精神,雷锋为全社会提供了鲜活的公民道德样本。
尽管我们的社会在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以往大不一样。但是“雷锋精神”依然不会过时,我们要营造良好社会风尚,树立英雄模范人物受人尊敬的良好氛围。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让“雷锋精神”扎根当下,继续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