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一:
《苏轼:我有三个妻子,个个都是真爱》
高二7班 高钰 李彦锦 肖舒月
王蓉 周玲玉 张芮嘉
“不思量,自难忘”的王弗,“唯有同穴”的王闰之,“伤心一念偿前债”的王朝云。王弗机敏聪慧,王闰之温柔贤淑,王朝云与其两心相知。三个王姓女子,亦为东坡半生的颠沛流离,平添几抹斑驳的色彩和烟火生气。这三位女性,出现在苏东坡不同的人生阶段,陪伴他迎接动荡多舛的命运,但可惜她们都早于苏东坡而亡逝。苏东坡和她们的故事,为她们留下的诗词,可以让我们看到苏东坡的感情世界。
{不思量,自难忘}——苏东坡与王弗
《江城子》
该词更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肝肠寸断,长歌当泣,他在这首词中饱含了对王弗的深情,也为后人留下了长长的叹息…
记得第一次读《江城子》时,我被苏东坡魂牵梦萦的爱情感动得泪流满面。我羡慕那个与他伉俪情深,恩爱十年的女子;那个不幸早逝,却令东坡“年年断肠”、经年不忘的女子。在男人可以三妻四妾的封建社会,才华横溢的苏东坡能如此钟情于一个女子,确是难得。每每诵读此词时,我都不止一次幻想自己就是王弗。一生能有一个男人如此怀念自己,也就死而无憾了。
后来翻看一些关于苏东坡的著作,得知苏东坡与王弗的婚姻是自由恋爱、自主择婚的结果,便更觉羡慕。苏东坡在与王弗成婚前,据说曾有过一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但他执意不肯,逃婚至山林,最终未能如父亲所愿。这才有了在中岩与王弗的相遇相知,而他们的相遇相知恰恰证明了“姻缘天定”,要不然,两人为何会不约而同为山壁下一自然鱼池题名“唤鱼池”呢?正因为“心有灵犀一点通”,苏东坡和王弗如愿以偿,拥有了“明月夜、短松冈”的美好恋情(一说短松冈,是两人定情之地);拥有了“小轩窗、正梳妆”的幸福生活。想想,这也许也是苏东坡现代性的体现吧。在封建社会千篇一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形式里,苏东坡违抗婚约、自主择婚算是异举了。所幸,他成功了。从此,他守着心爱的妻子,发奋读书,为自己、也为心爱的人谋出路(安心科举)、拜门子(随父访问张方平)、奔前程(进京赶考) 。
而“敏而静”、博闻强记、知书达理的王弗便成了东坡得意的“贤内助”。她总能在丈夫疏忽遗漏时从旁提点(不熟悉诗文时);当局者迷时指点迷津(识别章惇等恶人);固执己见时娓娓相劝、行为不良(为收藏文物、炼丹等乱掘乱挖) 时严加制止。而她的每一次论断总能在以后的日子得到应证。这样聪慧、谨慎的女子恰恰与生性豁达、“满眼里没有一个坏人”的东坡互补,琴瑟和谐。因此,宽容开明的东坡不但没有对干涉时政的妻子心生埋怨,反而允她“幕后听言”,并多次在诗文中称赞她“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这是王弗的幸运, 也是东坡之福吧。
都说“妻贤夫祸少”。也许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善于“相夫”的妻子,苏东坡早年才能青云直上吧。只可惜,天妒红颜,王弗年仅26岁便溘然辞世。王弗谢世后, 因为过于沉痛,才冠群芳的东坡甚至在皇上主持的特别考试——制科中对君王说:“久去场屋,不能诗赋。”足见其对王弗用情之深。
也的确,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又是在这样美好的年龄去世,注定了她将永远成为东坡的窗前明月光,东坡不能释怀,换了任何男人,也不能。即使死别已久,相隔甚远,苏东坡仍殷殷期盼,思念不已;而不弗也不忍离去,频频在梦中与丈夫相会,只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其实,他们之间,还需要说什么呢?心心相印的一双爱侣,即使什么也不说,心意也是相通的;即使天人永隔,仍可以抵死缠绵。读一首《江城子》,读破东坡一片痴心。
{我少实恩,惟有同穴}——苏东坡与王闰之
《蝶恋花·同安(君)生日放鱼,取金光明经救鱼事》
泛泛东风初破五。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佳气郁葱来绣户,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盏寿觞谁与举。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放尽穷鳞看圉圉,天公为下曼陀雨! 王闰之陪伴苏轼经历官海的大起大落。他们共同生活的25年,先后历经著名的“乌台诗案”和“黄州贬谪”,经济最困难时,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她去世时,葬礼极为隆重,苏轼亲自写了祭文《祭亡妻同安郡君文》,承诺“唯有同穴,尚蹈此言”。王闰之的灵柩一直停放在京西的寺院里,10年后,终于和苏轼合葬一处。王闰之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妇女。苏轼“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王闰之惊怖之下,担心那帮小人还会从诗文中找出苏轼的罪状,于是把苏轼的诗稿焚毁。这件事也成了千百年来喜欢苏轼的人们心中一个永难弥补的遗憾。尽管如此,王闰之也并非没有艺术细胞。苏轼一家在汝阴的时候,一天晚上,堂前梅花盛开,月色鲜霁,王闰之叫苏轼请朋友到花下饮酒,她说:“春月胜如秋月,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苏轼大喜说:“我还真不知道你会诗。刚才你说的话,真是诗家语言。”所谓真诗在民间,并不会写诗的王闰之不经意间却说出了富有诗意的语言,给了苏轼灵感,让他写了一首《减字木兰花》: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王闰之性格柔顺贤惠。在黄州的时候,苏轼心情郁闷,而小孩还在他面前牵衣哭闹,苏轼要发火,王闰之开导苏轼说:“你怎么比小孩还痴,为什么不开心点呢?”苏轼听后正有所感愧,王闰之又洗涤好酒杯放在他面前。这件事被苏轼写进了诗里。在黄州苦涩艰辛的岁月中,有贤妻如此,对苏轼来说是一种大安慰。在王闰之过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上述的《蝶恋花》纪事。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王闰之和王弗的家乡都是眉州青神,那里江山秀美,岷江穿境而过。在漫天曼陀花雨中,山岭青翠,碧水孱湲,佳气葱郁,生于江畔人家的王闰之,在苏轼眼里,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苏东坡与王朝云
《西江月·梅花》是较为知名的一首: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朝云是个可人儿,十二岁便能歌善舞,别有一番风流姿态。西湖游船上,一片悠扬的丝竹声,她艳丽的姿色和曼妙的舞姿,令苏东坡怦然心动。两人也确是有缘,舞罢侍酒时,朝云恰好坐在东坡身边,洗尽铅华、素颜朝天的她,是那样清丽脱俗、楚楚动人,简直与当时美丽的西湖风景完美合一。苏东坡再也忍不住了,当即赋诗一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不久,王朝云成了苏东坡的侍妾。天资聪慧、勤奋好学的她,稍加调教,便识词解意,成了东坡的“解语花”。她不但懂得东坡满肚子的“不合适宜”,也与东坡志同道合,双双皈依佛教,潜心炼丹、研究养生之术。在东坡屡遭迫害、数度流放的日子里,她是唯一生死相随的姬妾。她心甘情愿与东坡共患难、同命运,这不是爱又是什么呢?这样一个“美如春园,目似晨曦”的女子,也只有天资卓越,横绝千年的东坡才值得她爱吧?可惜,她最终没能成为东坡的妻。也许只因以妾为妻为当时法律所不容,爱她惜她的东坡也不能违法娶她吧。但她的影子却永远留在了东坡的心中,即使死了,她也是东坡的瑶池仙露,是东坡心中那株傲霜斗雪的坚强梅花。苏东坡赞她:“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迁时过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反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为她建塔、筑堤、植梅,她将永远与惠州西湖的山山水水同在。永远永远,她都是东坡相知相重的爱人,更是比爱人更难觅的知己。
我想文人都是多情的,在苏东坡身上亦是如此,你很难去评判苏东坡一生中到底最爱哪一个。我佩服王弗的知书达理,慧眼识人,在苏东坡年少时期给苏东坡在求学及官场生涯中给予的种种帮助。我也欣赏王闰之在官场起伏,大起大落时给苏东坡安定后方,给苏东坡建立了一个和谐温暖的大家庭。我同时也敬佩王朝云不畏忘年之恋,在苏东坡晚年时给他破除晚年生活的种种空虚,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给他营造的内心安定。一路颠沛流离、九死一生,却有数不胜数的名篇大作如影随形,更有王弗、闰之、朝云等众多身姿曼妙、才情飞扬的女子朝夕相伴。好一个豁达坚毅、魅力四射的千年英雄!一个人的心里,究竟可以装下多少爱?苏轼用荡气回肠的一生,为我们呈上了一份精彩的答卷。在三个女人面前,他是负责任的丈夫、懂事的儿子和慈爱的父亲。王弗深夜陪读、闰之炊茶采桑、朝云轻歌曼舞,这一幅幅满含浓情蜜意的画面,也只有钟天地灵秀于一身,揽人间才华于掌股,遍览古今中外的苏轼才能描绘出来。三毛说,爱情有如佛家禅,不清不楚。可它却始终以一种超乎寻常的力量与魅力,控制并吸引着人类,尤其是遇到善解女人心的苏东坡。他对待每一段爱情的专注投入,震撼和撞击着所有走进他的看客。正因为如此,他赢得了无数女子的芳心。
研究报告二:
《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苏轼与苏辙
高二七班 杨萌 杨函羽 董昕竹 陈姿妤
孔令昕 李玟君 余坤玲 刘玥廷
说起宋朝的名人,不得不提到“苏家三父子”。父亲苏洵不仅文笔厉害,更是培养了两个非常优秀的儿子。一个就是豪放派的代表人苏轼,而另一个就是他的弟弟苏辙。与苏轼相比,我们对苏辙的了解大多局限在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及是苏洵的儿子、苏轼的弟弟这样一个身份上。但苏辙也有着很强的文学实力,与苏轼旗鼓相当。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让我深入了解了两兄弟,这对兄弟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仅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且这两兄弟还有着令人动容的兄弟情义。
研究报告三: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东坡之友
高二7班 舒畅 金荣 曾官瑞 郭钰 杨娴 胡怡婷
林语堂在书中这样评价苏东坡的: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也许,正是因为他这样的人品,他才能广交好友,与布衣百姓为友,因此也拓展了东坡先生自己的朋友圈的广度和深度。
由此观之,东坡先生的交友标准可归为一下几点:
?情投意合?心怀正义?富有责任?不贪求荣华富贵?有学识,有自己的思想、见解?豁达,心胸坦荡以及他的的交友方式:?不分贵贱,皆以礼相待?与友人同进退,共患难?与友人休戚与共,相濡以沫?与友人开诚相待“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也因此他才能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他独有的印记,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