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歌咏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其作品主题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总的来说有三种,“政治讽喻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那你觉得应该是哪种呢?让我们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长恨歌》的主题吧。
“妙笔回春”赠李、杨
高二9班 靳舒雅
鲁迅先生曾谈过;“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但总而言之,在看客眼中更愿意看到的是美好事物。当然我也相信白居易同样也是抱有美好希望的愿望去作为看客的身份来理解李、杨二人的情感,毕竟人的天性总是在追求着完美、幸福与自由生存着,白居易的《长恨歌》也是带着这份天性去完成的。不谈论国家大事,只放眼于两人之间的爱情。李隆基将自己的感情全身心投入在杨玉环身上,炽热且美好,也难怪诗中讲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李隆基早已忘记自己本是一国之君,把自己置身于爱河之中。倘若他不是皇帝,杨玉环不是贵妃,换个时代来说他们已经成为最完美的典范。想到这样的爱情故事,也会不由自主地感叹李、杨二人间的深情,白居易也在诗中极力渲染这份感情。美好结局也同样是白居易希望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也能深切地感受到诗人不满意二人的悲剧结局,用长篇幅重新构造出新结局。这不仅仅是给他们一个交代,也是给自己一个交代。这也正因为是白居易与湘灵之间的交往并没有带来完美结尾,白居易也想弥补自身这个遗憾。就像李隆基对于离开的杨玉环依旧忠于爱情,从中更真切地感受到所谓的“天地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换一种说法他们更像辛弃疾写的“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杨玉环之死带给李隆基致命一击,与其让他治理国家不如让他一直活在自己的梦境,梦里寻她。可悲的是,见不到也梦不到。只得一人在长安城里长叹一气“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以杨贵妃的角度来说,他们单纯是换了种方式相恋,你在人世间想我,想我天上念你。虽然人难聚,但情仍在。这也许就是那句俗话想表达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普天下所有人所向往的爱情梦里也成为了李、杨二人那样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们二人以自己书写属于他们的爱情故事,留存民间,唯爱至美,动人心魄。
我觉得是一场爱情
高二9班 孙懿
诗的开头首先引用了汉武帝宠幸李夫人的典故,借以指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关系。为全诗的主题——爱情,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是对杨贵妃外貌的描写,也正是因为如此美丽的面孔,才得以让唐玄宗为她深深痴迷,深陷其中。“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生动地描写了贵妃沐浴的情景,“凝脂”,这不就是眼中情人的白嫩润滑的肌肤吗?只有动情的人,才会觉得那是美,是一种吸引力。“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唐玄宗对杨贵妃是如此的痴恋,以至于忘记了自己身为君王的政务。“春从春游夜专夜”中的两个“春”,两个“夜”,从春到冬,从早到晚,写出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爱丝毫未减半分。“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因此可见杨玉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侧面描写出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喜爱至深。“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这是爱屋及乌,唐玄宗爱她,甚至连她身边的亲人都要宠幸提拔。“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这是全诗的转折,由爱情的甜蜜过渡到了战争的残酷无情。“六军不发无奈何”中的“无奈何”,要赐死杨贵妃,玄宗也是无奈、痛心,而更多的是身为一个君王却不能保护心爱之人的深深自责。“君王掩面救不得”,“掩面”的玄宗一定是痛心到了极点。由此种种,怎能说这不是爱呢?“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玄宗晚年生活凄苦,爱人不在自己身边后,自己对她无限的思念。说多了有什么用呢,只愿“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比翼鸟”雌雄并飞;“连理枝”枝叶相连。如果爱情能如此,一世帝王有何意义?无论是外人阻挠,还是天人与隔,他们的心也一直紧紧的连在一起,只因为“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绵绵“长恨”,所歌颂的还是至死不渝的爱情。
在我看来也是爱情
高二12班 印思源
《长恨歌》千古流传,众说纷云,观点各一,但在我看来,这首长诗是在歌颂爱情。众所周知,杨贵妃“天生丽质难自弃”,足以使“六宫粉黛无颜色”,唐玄宗才是朝朝暮暮“看不足”,连朝政都顾不上了。从客观角度看,二人的接触合情合理。文中的表现,则是唐玄宗独宠杨贵妃。这位赫赫有名的君王,在爱情中也变成了个幼稚的小孩子,玩起了“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的金屋藏娇的小把戏。果然在爱情中无论是谁,智商都会下降啊!在杨贵妃死后他更是痴心不改,“上穷碧落下黄泉”,痴心日月可鉴。长夜漫漫,痛失挚爱,却无能为力。唐玄宗想起有她的点点滴滴,想起她香消玉陨却碍于身份立场,偏是救不得,又如何能够入睡?于是“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孤独又悲苦,让这位君王一下子颓废苍老。我不知除了用真爱来形容他们外还有什么更切合的词。从史料上记载,杨贵妃和唐玄宗有活泼好动的性格,对歌舞有共同的爱好,这使他们之间产生爱情有了基础;且唐玄宗专宠了杨贵妃十余年,这对一个君王来说,实属不易,用爱情来解释再切合不过。更重要的是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假,却未给她实权,与安史之乱无直接关系;且提拔宠妃娘家人历朝历代都屡见不鲜,也未必要在这上面做文章。文中前半段未曾提及安史之知,只是描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及贵妃之美,抒发对他们间纯真爱情的赞美,也是为后来爱情悲剧的产生作铺垫。想要人们为悲剧更痛心,只要让悲剧的开头更美好就够了。就像《红楼梦》中极力渲染贾府奢华不凡,就是为了和落败后的贾府形成对比。(更像是要分析双重主题说,或者讽喻说啊)文章最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更像是人们对爱情的惋惜和不懈追求。爱情是超越一切的,待抛去他们的时代、身份、地位,让一切归于本原,这只是一个痴情男子与美貌女子美丽又凄清的爱情。
我羡慕这样的爱情
高二9班 胡梦蝶
在这篇长诗中,诗人以叙事的口吻讲述了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凄美爱情故事.从某种层面上,可以说是他们自己亲手断送了自己的爱情,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二人的爱情却可以说是用情至深,是让世人为之羡慕的爱情。全诗共分为两个部分,以杨贵妃之死作为分界。第一部分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头,便暗示了唐玄宗以后会与杨贵妃相恋,也同样暗示了安史之乱开始的原因,说明了唐玄宗好色,但做皇帝多年却一直未遇到那个“知心人”,而杨贵妃的出现以“回眸一笑百媚生”胜过了唐玄宗所见的一切事物,“六宫粉黛无颜色”也能看出当时杨贵妃的美貌是无人可以相媲美的,自此以后杨贵妃便获得了唐玄宗的宠爱,也正所谓“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而唐玄宗也爱屋及乌的使杨家“姊妹弟兄皆列土”,使杨家成为朝中权贵,而玄宗也因此“从此君王不早朝”,日日与杨贵妃恩爱欢愉,终日沉迷于酒色之中,从而导致了后来安史之乱的发生。这一部分的诗点明了二人由爱情发展成悲剧的基础,也同时是对唐玄宗宫中生活的写实,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男女主人公,也形象地暗示了唐玄宗因为美色误国,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第二部分主要描述的是安史之乱之后,皇帝带兵仓皇逃入西北,也同时注定这场悲剧的发生。“六军不发无奈何”要求处死杨贵妃,说明大家对唐玄宗重色误国的不满,但即使是唐玄宗尽力挽留,最后还是“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诗人细腻的写出了唐玄宗欲救不能的心情与内心的矛盾痛苦。杨贵妃死后,诗人用一句“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抓住了唐玄宗的内心来进一步描写他对杨贵妃的相思。后来唐玄宗回到了京城,但却没有归乡的那一种激动之情,反而多了触景生情的悲伤。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孤灯挑尽未成眠”将思念寄托于梦境,但却也并未让他如愿。二人的凄美爱情虽然结局不尽人意,但作为皇帝的唐玄宗来说,这样一辈子钟情于一人的情感却是历代皇帝甚至是平凡百姓都少有能比的。虽然二人的爱情被世人所不满,但二人的故事却是可以被称为佳话的爱情模范。如果能够这样爱一场,也足够了。
我偏向于“双重主题说”
高二12班 刘佳慧
我更偏向于这首诗歌是双重主题说。一方面因为本诗借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统治阶级的荒淫,讽刺唐玄宗贪图美色误国,以致发安史之乱,告诫统治者要应以为戒以免重蹈覆辙。另一方面是歌颂唐玄宗杨贵妃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首先,《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完整地将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悲与喜描述出来。从“汉皇重色思倾城”到“不重生男重生女”写爱情悲剧的起因;从“骊宫高处入青云”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中马嵬兵变的政治悲剧和爱情悲剧;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入梦来”写唐太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写唐玄宗为杨贵妃请方士招魂,只为见她一面,表达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对爱情的始终如一、至死不渝。诗中对唐玄宗、杨贵妃二人因生活荒淫“从此君王不早朝”而招致祸乱是有所讽刺的,但对杨贵妃的死、唐玄宗日日夜夜的思念和两人诚笃的眷恋还是给予了很大的同情。这份爱情不禁让人惋惜,或许二人不身在王门将相之中,可能会有一段更美好纯粹的爱情吧。这首诗还真正让我从文字中感受到存在于历史中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的美貌。白居易的描写“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温泉水滑洗凝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让我的脑海中不禁就生起一番想象。一位出身大家、皮肤雪白、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美丽女子,一举一动都是那样的美丽动人,甚至哭泣都是梨花带雨,使宫中所有妃子都黯然失色,宠戴六宫,面对这样的女子,君王从此不早朝了。而诗中的唐玄宗在爱情中也是个可怜儿,身为帝王却因为政治原因,连心爱的女子都无法保护,在安史之乱中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子,日日夜夜的思念,却永远再也见不到她,下黄泉也想再续相爱之情。因此,我觉得这是“双重主题说”。
我同意“双重主题说”
高二12班 范国珍
我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应该是“双重主题说”,诗中讽喻和爱情皆有。若将此诗看作纯粹的讽喻诗或是爱情诗是不恰当的,它应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喻与同情的交织。因此,本诗的主题思想也具有双重性。白居易用诗篇三分之一叙述了历史,剩下的三分之二来表现了李杨之间的凄美爱情。如果说他是单纯的讽喻诗写,显然是不成立的。至于爱情说,就需要结合诗人自身的爱情了。本诗写于诗人婚前几个月,为失去与湘灵相会的可能而痛苦。他借李、杨二人的爱情来阐发自己的爱情观,歌颂人们对团圆的美好的爱情生活的向往。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仅仅在写爱情,在其中还揭示了他们的爱情性质与恶果。由此可见,他是借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来劝讽当权者并告诫后人,同时歌颂人们对团圆的美好的爱情生活的向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诗人没有只是简单叙述,且白居易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他对当时社会是很关注的,因为不可能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以用委婉方式表现出来,文中的讽喻之意表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结尾两句。再从历史条件的角度来看,唐玄宗经历了安史之乱,又失去了爱人,再加上前期政治的开明,使人们不由得对他感到同情。在他身上,是批判与同情共存的。所以我认为《长恨歌》是具有双重主题的,也不得不感慨历史的悲痛,李、杨二人之间的悲剧,更不得不赞叹白居易的文学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