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衔接建体系,融合学习同进步——邓静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案例研究活动
作者: 发布于:2020-11-09
为了让所有学员有效且快速地成长,邓静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根据各位学员所需,一直在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每一位学员在活动中收获,在学习中进步。2020年10月29日下午14:00,邓静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全体学员参加了官渡区2020-2021学年中学化学课程培训——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教学案例研究活动。全体学员观摩了由云大附属官渡学校李斯霞老师的《元素》和云大附中星耀学校顾晨老师的《钠及其化合物》课堂实录。本次活动分两步进行,由官渡区教研员彭开鲜老师主持,借助腾讯会议平台开展。首先,所有参会老师提前观看了李斯霞老师和顾晨老师的录播课。李老师从生活发,用图片和视频引入元素,拉近了学科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科学。
李老师通过让学生理解原子的信息,再用用自己的话概括,从而导出元素的概念。李老师的整个课堂过程以学生为主,设计了有趣的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突破问题,解决其中的难点和易混淆的点。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李老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能力,真正的站在了“立德树人”的高度做教育。
云大附中星耀校区顾晨老师以火灾现场消防员最恐惧的材料——钠引入新课,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顾老师整个课堂过程以问题作为引导,以实验作为基础,循序渐进,一步步的将书本中枯燥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深入浅出,切实将理论知识生活化。
其次,孙应伦老师对以上两节课进行了评价。孙老师对李斯霞老师的课提出了肯定:李老师的课堂富有激情,师生配合比较好,精讲分析比较到位,学生对元素有了大概的了解。同时,孙老师也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老师在录播过程中需要去掉或避免回音,备课中,如果有模糊的内容,则需要借助各种手段来确定,课堂前松后紧,练习少了一点。教师提问时最好要求学生逐个回答,避免滥竽充数,也便于老师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紧接着,孙老师对顾晨老师的课做了指导。顾老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就留下了悬念,导入的视频停止的恰到好处。教师平时应多做一些整理,运用到教学的视频该剪辑的一点要剪辑,使其恰到好处。顾老师在学生出现的问题时及时指出来并加以纠正,学生实验时巧妙地教会学生该怎么去做,原理是什么,在学生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问题的时候,老师及时给予了肯定,让学生通过实验,自主学习。最后。课堂能够首尾呼应,锦上添花,总体效果十分不错。
总的来说,孙老师对两节化学课给予了高度评价,课堂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完成教学,学生参与面广,有讨论,有实验。课堂注重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媒体使用比较恰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注重学生的知识的引入和知识延伸。本次活动虽然是线上举行,但是全体学员的学习氛围一点都不亚于现场学习,基地的每一位老师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认真倾听,专心记录相应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心得体会。
观摩精彩课堂,倾听了经典评价,老师们已各有所获,但优秀从来都是在基础细节中精度深化而习得的。鉴于此,本次活动还进行了“教学设计怎么写”的培训。该培训中,孙应伦老师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分析教材、分析学情、怎么确认教学重难点,怎么实施教学过程等方面做了详细剖析。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迷失了教学目的,自认为自己上了优秀课,老师的这种表现力越强,后果就越严重,结果误导的学生就越多。孙老师强调:初中化学应该注重三维目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高中化学应该根据学科素养来定好目标,有了目标后要注重合理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孙老师亦指出教师应注重最新的教材,注重教材中的细微改变,把教材分析透。同时,教师必须分析学情,了解学情,只有知道学生的情况,才能够因材施教。设计好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的重点,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比教会学生知识更加重要。通过孙老师细心的培训讲解,在座的所有老师收获累累,每一位老师也思考了自己在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对自己教学设计的改进有了明确的方向。各位老师纷纷分享了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同时也借助这次宝贵的机会,向孙老师提出了自己在教学中及本次活动中的疑问,孙老师做了一对一的分析和答疑。最后,彭开鲜老师总结了这次教学研究学习活动。彭老师倡导:多听、多看、多思、多行、多变。多听好的课例,多看好的教学设计,多思自己看了教学设计和听了课例后的收获,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多行,即真正将思考付诸于实践,多变,即让自己成长为一个富于变化的化学教师。老师们应该以教学设计为出发点,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善从之,固我根基。邓静骨干教师培训基地的每一位成员都在邓老师的带领下,不断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获取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脚踩阳光,坚定信仰,目及之所,丰收在望。